
外泌体与干细胞:看似同源,实则大不同的 “修复能手”
Wed-10-25
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,NK 细胞疗法和 CAR-T 细胞疗法是两类备受关注的 “细胞武器”。它们均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细胞攻击癌细胞,但在细胞来源、作用机制、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。本文将从五个关键维度,拆解两种疗法的核心区别,帮助读者理解其科学原理与临床应用边界。
细胞来源是两种疗法的首个核心分野,直接影响治疗的可及性与制备效率。
1.CAR-T 细胞疗法:依赖 “自体定制”
CAR-T 细胞需从患者自身外周血中提取 T 淋巴细胞(一种适应性免疫细胞),再进行后续基因编辑。由于依赖患者自体细胞,存在两大局限:一是若患者因化疗导致免疫功能严重受损(如晚期血液瘤患者),可能无法采集到足量合格的 T 细胞;二是制备过程需 “一对一” 定制,无法提前储备,从采集到回输通常需 2-4 周,可能延误治疗时机。

2.NK 细胞疗法:支持 “异体通用”
NK 细胞(自然杀伤细胞)是先天免疫细胞,来源更广泛:可从健康人外周血、脐带血、诱导多能干细胞(iPSC)中提取。其中,脐带血和 iPSC 来源的 NK 细胞可实现 “标准化制备”—— 提前批量培养储备,患者需要时可直接使用,无需等待定制;更重要的是,NK 细胞不引发严重的 “移植物抗宿主病(GVHD)”(因 NK 细胞识别异体细胞的机制特殊,不会攻击健康组织),因此异体 NK 细胞可跨个体使用,大幅提升治疗可及性。

两种疗法的制备核心目标都是增强细胞杀瘤能力,但技术路径截然不同。
1.CAR-T 细胞疗法:需 “基因改造” 赋予靶向性
天然 T 细胞需通过 “嵌合抗原受体(CAR)” 的基因编辑才能精准识别癌细胞:科学家会在 T 细胞表面插入一段人工设计的 CAR 基因,使其能特异性结合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(如血液瘤常用的 CD19、BCMA 抗原)。这一步是 CAR-T 的核心技术,需通过病毒载体(如慢病毒)或非病毒载体将 CAR 基因导入 T 细胞,再在实验室中扩增至足量(通常需达到 10^8-10^9 个细胞),整个过程技术门槛高、成本昂贵。
2.NK 细胞疗法:以 “天然激活” 为主,基因改造为辅
NK 细胞天生具备识别异常细胞(如癌细胞、病毒感染细胞)的能力,无需基因编辑即可发挥作用。临床制备中,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增强其活性:一是 “体外扩增”—— 在实验室中加入细胞因子(如 IL-2、IL-15),让 NK 细胞数量快速增加;二是 “轻度修饰”—— 部分新型 NK 疗法会引入 CAR 或其他受体(如 NKG2D),进一步提升靶向性,但技术复杂度远低于 CAR-T(无需严格的抗原匹配)。整体制备流程更简单,成本约为 CAR-T 的 1/3-1/5.
两种细胞的免疫属性差异,决定了它们攻击癌细胞的 “战术不同”。
1.CAR-T 细胞:适应性免疫的 “精准导弹”
CAR-T 属于适应性免疫细胞,作用具有 “特异性” 和 “记忆性”:
精准识别:通过表面的 CAR 受体,仅结合癌细胞特有的抗原(如 CD19 仅存在于 B 细胞淋巴瘤细胞表面),不攻击健康细胞;
持续杀伤:激活后会大量增殖,形成 “CAR-T 细胞军团”,不仅能直接杀死癌细胞,还能留下 “免疫记忆细胞”,降低复发风险。
但这种 “精准性” 也带来局限:若癌细胞发生 “抗原丢失”(如部分患者治疗后癌细胞不再表达 CD19),CAR-T 会失去攻击目标,导致治疗失败。
2.NK 细胞:先天免疫的 “巡逻兵”
NK 细胞属于先天免疫细胞,作用具有 “广谱性” 和 “快速性”:
无需预致敏:不需要识别特定抗原,可通过检测细胞表面的 “自我标志物”(如 MHC-I 分子)判断是否为异常细胞 —— 癌细胞通常会下调 MHC-I 分子,从而被 NK 细胞识别并攻击;
多重杀伤路径:一方面通过释放穿孔素、颗粒酶等物质 “击穿” 癌细胞膜;另一方面通过分泌细胞因子(如 IFN-γ)激活其他免疫细胞(如 T 细胞、巨噬细胞),形成 “免疫协同效应”;
抗耐药性:即使癌细胞发生抗原丢失,NK 细胞仍可通过其他机制识别并杀伤,因此对部分 CAR-T 耐药的患者可能有效。
目前两种疗法的临床应用重心差异显著,与它们的作用特点高度相关。
CAR-T 细胞疗法:聚焦血液系统肿瘤
由于血液瘤细胞表面抗原相对单一且明确(如 CD19、BCMA),且血液环境中 CAR-T 细胞易与癌细胞接触,CAR-T 在血液瘤中疗效显著:
已获批适应症:复发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(ALL)、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(DLBCL)、多发性骨髓瘤(MM)等;
临床数据:以 CD19 CAR-T 为例,对复发难治性 DLBCL 的客观缓解率(ORR)可达 50%-80%,部分患者实现长期无瘤生存;
局限:难以突破实体瘤的 “肿瘤微环境屏障”—— 实体瘤周围存在纤维化组织、免疫抑制细胞(如 Treg 细胞),会阻止 CAR-T 细胞进入肿瘤内部,且实体瘤抗原异质性高(同一肿瘤中不同细胞抗原不同),导致 CAR-T 难以全面杀伤。
NK 细胞疗法:兼顾血液瘤与实体瘤
凭借广谱杀伤性和穿透性优势,NK 细胞在实体瘤中展现出独特潜力:
血液瘤应用:对急性髓系白血病(AML)、淋巴瘤等有一定疗效,尤其适合无法耐受 CAR-T 的老年患者或自体 T 细胞质量差的患者;
实体瘤探索: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适应症包括肺癌、肝癌、胃癌、胰腺癌等,部分研究显示:NK 细胞联合 PD-1 抑制剂(如帕博利珠单抗)可显著提升实体瘤的客观缓解率(如肝癌患者 ORR 提升至 30% 以上);
优势:能穿透实体瘤的纤维化屏障,且对异质性抗原的肿瘤细胞仍有杀伤作用,弥补了 CAR-T 在实体瘤中的不足。
两种疗法的副作用谱差异明显,核心与细胞激活强度和作用机制相关。
CAR-T 细胞疗法:需警惕 “强激活副作用”
由于 CAR-T 细胞激活后会大量释放细胞因子(如 IL-6、TNF-α),易引发两类严重副作用:
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(CRS):表现为高热、低血压、呼吸困难,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衰竭,发生率约 30%-50%,需用 IL-6 受体拮抗剂(如托珠单抗)紧急处理;
神经毒性(ICANS):表现为意识障碍、癫痫发作,发生率约 20%-40%,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神经功能损伤;
此外,由于 CAR-T 的 “精准性” 依赖抗原匹配,若健康细胞表达相同抗原(如 CD19 存在于正常 B 细胞表面),会导致 “脱靶效应”,破坏正常组织。
NK 细胞疗法:副作用更温和可控
NK 细胞的先天免疫属性决定了其副作用风险更低:
无严重 CRS 和神经毒性:NK 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水平远低于 CAR-T,临床中仅少数患者出现低热、乏力,无需特殊处理;
低 GVHD 风险:异体 NK 细胞不会引发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(仅约 5% 患者出现轻度皮肤反应),安全性显著高于异体 CAR-T;
局限:部分患者可能对 NK 细胞输注产生过敏反应(如皮疹、寒战),但发生率低于 10%,且可通过预处理避免。
NK 细胞疗法与 CAR-T 细胞疗法并非 “竞争关系”,而是针对不同临床需求的互补方案:
若患者为复发难治性血液瘤(如 CD19 阳性淋巴瘤),且自体 T 细胞质量合格,CAR-T 是优先选择,可实现高缓解率;
若患者为实体瘤、老年血液瘤患者,或无法等待 CAR-T 定制、对 CAR-T 耐药,NK 细胞疗法(尤其是异体 NK)是更安全、可及的选项。
随着技术发展,两种疗法也在走向融合 —— 例如 “CAR-NK 疗法”(给 NK 细胞加装 CAR 受体),既保留 NK 细胞的广谱杀伤性和安全性,又具备 CAR-T 的精准性,有望成为下一代细胞治疗的核心方向。
目前,由广州达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自体自然杀伤细胞注射液(E10H)即将进入临床Ⅱ期研究试验,该产品也是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自体NK注射液,目前已完成针对晚期消化道肿瘤的I期临床研究,显示安全性高。如果您对本产品感兴趣,可扫码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https://work.weixin.qq.com/ca/cawcde8faed9657edd 。

Copyright © 2025 广州达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
    